<td id="f6idi"></td>
  • <table id="f6idi"><strike id="f6idi"></strike></table>
    <p id="f6idi"></p>

      1. <object id="f6idi"></object>
        <acronym id="f6idi"></acronym>
        <track id="f6idi"></track>
        所在位置: 首頁 > 法院資訊 > 典型案例發布
        第三批人民法院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典型民事案例
        •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 發布時間:2023-03-01 11:01:31

          目  錄

          案例一 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擺拍應依法承擔刑事和民事責任

          ——李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權糾紛案

          案例二 勸阻影響公交車安全駕駛行為,勸阻人掙脫抓扯對被勸阻人損傷不擔責

          ——劉某訴史某健康權糾紛案

          案例三 自愿參加“廣場舞”猝死,組織者無過錯不擔責

          ——張某訴李某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糾紛案

          案例四 喪子老人可對孫子女“隔代探望”

          ——沙某某訴袁某某探望權糾紛案

          案例五 子女受父母脅迫結婚可請求依法撤銷婚姻

          ——周某訴付某撤銷婚姻糾紛案

          案例六 父母異地共同撫養讓兒童利益得到最優保障

          ——李某訴朱某甲變更撫養關系糾紛案

          案例七 向未成年人提供內容不健康網絡服務的合同無效

          ——唐某訴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

          案例八 遭受職場性騷擾有權依法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王某訴傅某性騷擾損害責任糾紛案

          案例九 勞動者有權拒絕用人單位以虛擬貨幣支付工資

          ——沈某某訴胡某、鄧某勞動爭議案

          案例十 勞動者請假照看病危父親,用人單位應給予適當善意和包容

          ——李某與某電子商務公司勞動爭議案

        案例一

        踩踏烈士墓碑底座、在墓碑前不敬擺拍應依法承擔刑事和民事責任

        ——李某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英烈保護

          一、基本案情

          2021年7月15日,李某在康西瓦烈士陵園內踩踏刻有烈士陵園名稱的石碑底座,斜倚碑身擺拍,后到陳祥榕(喀喇昆侖戍邊烈士,2020年6月在邊防斗爭中壯烈犧牲,中央軍委為他追記一等功)烈士墓前,腳踩墓碑底座,以不雅手勢對著墓碑再次擺拍。同日12時許,李某將上述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公開發布。經多名微信好友指出照片內容對烈士不尊重,李某遂將該內容刪除。同日14時許,李某再次將照片發布至今日頭條個人賬號,在網絡上迅速傳播擴散,引發社會公眾對李某的強烈憤慨,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公訴機關暨附帶民事公益訴訟起訴人以李某犯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提起公訴并提起附帶英雄烈士保護民事公益訴訟,要求李某通過全國性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李某公然藐視國家法律,踩踏烈士陵園石碑底座,斜倚碑身,腳踩墓碑底座,擺出不雅手勢和不敬姿勢拍照并兩次上傳網絡,造成大量傳播擴散,引發社會公眾強烈憤慨,傷害社會公眾的民族情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情節嚴重,其行為已構成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依法應予懲處。審理法院根據李某的犯罪事實、性質、情節、認罪態度及對社會的危害程度,判決李某犯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判令李某在全國性媒體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三、典型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我們的目標,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我們要銘記一切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作出貢獻的英雄們,崇尚英雄,捍衛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無數英雄先烈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我們不斷開拓前進的勇氣和力量所在。英雄烈士的事跡和精神是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任何歪曲、丑化、褻瀆、詆毀英雄烈士的行為均應受到社會的譴責。本案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弘揚英烈精神、捍衛英烈尊嚴的堅定立場,對于弘揚愛國、法治、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積極意義。

        案例二

        勸阻影響公交車安全駕駛行為,勸阻人掙脫抓扯對被勸阻人損傷不擔責

        ——劉某訴史某健康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文明出行

          一、基本案情

          2021年3月23日中午,劉某因未能在已取消的公交站臺等候到公交車而心生不滿,后劉某找到準確站臺搭乘上公交車。在公交車行駛途中,劉某為泄憤,辱罵他人,并與公交車駕駛員發生口角。期間,史某規勸劉某不能與公交車駕駛員爭吵,影響安全駕駛,劉某非但不聽勸阻,反而再次與史某產生口角爭執。兩人在某公交車站廣場處下車后,劉某故意拉住史某不讓其離開,史某掙脫劉某,劉某在糾纏拉扯過程中倒地受傷,引發本案糾紛。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劉某恣意妨礙公交車安全運行的行為,理應受到譴責,史某勸阻行為系理性的正當、正義行為,應當得到肯定,而劉某下車后繼續故意糾纏拉扯史某,從而引發本案糾紛,系不當之舉。后劉某在糾纏拉扯過程中受傷,依據事發當時公安機關的調查,劉某傷勢系意外造成,史某不存在違法行為。故判決駁回劉某的全部訴訟請求。

          三、典型意義

          劉某因在公交車上與公交車駕駛員、史某接連發生口角,后為泄憤跟隨史某下車,糾纏拉扯史某不讓其離開,其行為既不理性,也不正當。史某為了公共安全,好意勸阻劉某影響公交車安全駕駛行為,具有合理性、正當性,主觀上不存在過錯。史某好意勸阻行為應當得到肯定。本案對于倡導文明出行、鼓勵好意勸阻、維護公共安全具有積極意義,弘揚了文明、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三

        自愿參加“廣場舞”猝死,組織者無過錯不擔責

        ——張某訴李某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公正法治

          一、基本案情

          李某系跳舞、軍鼓愛好者,常年義務為社區群眾教授舞蹈、軍鼓等文娛活動,同參與活動的居民一起建立了微信群并被選為群主。2022年1月,張某某作為舞龍愛好者加入該群一起參與活動。同年1月16日上午6時,李某在微信群中通知打鼓隊成員為當天表演活動進行集合彩排。張某某并非打鼓隊成員但仍于上午8時到活動現場附近練習舞龍。上午8時30分,張某某在練習中暈倒。李某與其他成員立刻上前急救,并撥打急救電話,隨后李某同救護車一起將張某某送至醫院。但張某某最終搶救無效死亡,死因為心源性猝死。死者張某某之子張某認為李某對死者在活動中意外猝死存在過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在對張某某搶救過程中未盡到救助義務,應承擔侵權責任,遂將李某訴至人民法院要求賠償各項損失共計62萬余元。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張某某事發上午練習舞龍并非受李某的邀請,其發生意外,死因系心源性猝死,并非他人行為造成。李某雖系活動的組織者但其組織行為并無過錯,作為非專業醫護人員,李某與活動人員對張某某進行了必要的急救措施,并跟隨救護車將張某某送至醫院,盡到了作為組織者的安全保障義務,與張某某意外死亡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不應承擔責任。

          三、典型意義

          隨著全民健身熱潮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投身到晨練、廣場舞的隊伍中。這些活動多由鄰里自發組織、自愿參加,無論是參與者還是組織者對其他參與者在活動中的行為及風險往往難以準確預判。如將這種不確定性風險強加給其他人,要求他人對這種不確定性承擔責任,既不符合公平原則,也會阻礙這類健身活動的正常開展。本案處理結果既符合法律規定,也符合社會公眾對公正的認知,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加從容地參與到全民健身活動之中,享受運動快樂,有利于倡導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四

        喪子老人可對孫子女“隔代探望”

        ——沙某某訴袁某某探望權糾紛案

          核心價值:尊老愛幼

          一、基本案情

          沙某某之子丁某甲與袁某某系夫妻關系,丁某甲與袁某某于2018年1月3日生育雙胞胎男孩丁某乙、丁某丙。同年7月28日,丁某甲去世。丁某乙、丁某丙一直與袁某某共同生活。沙某某多次聯系袁某某想見孫子,均被袁某某拒絕。沙某某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每月探望孫子兩次。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條規定了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者母親享有探望權,對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等其他近親屬是否享有探望權未作出規定。祖父母與孫子女的近親屬身份關系,不因子女離婚或去世而消滅。本案中,沙某某老年喪子,其探望孫子是寄托個人情感的需要,是保障未成年孫子健康成長的需要,是祖孫之間親情連接和延續的重要方式,袁某某應予配合。鑒于沙某某長時間不能探望孫子,審理法院從有利于未成年人成長、不影響未成年人正常生活、促進家庭和諧的原則出發,判決沙某某每月第一個星期探望丁某乙、丁某丙一次,每次不超過兩小時,雙方探望前做好溝通,袁某某應予配合。

          三、典型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重視家庭、重視親情。家和萬事興、天倫之樂、尊老愛幼、賢妻良母、相夫教子、勤儉持家等,都體現了中國人的這種觀念。法律規定雖然未明確將探望權的外延延伸至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但在子女健在的情況下,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可以通過子女的探望權實現“探望”孫子女和外孫子女的目的;在子女死亡的情況下,允許喪子老人進行隔代探望,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我國傳統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有益于慰藉老人情感和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體現了司法的溫度,實現了良法善治。

        案例五

        子女受父母脅迫結婚可請求依法撤銷婚姻

        ——周某訴付某撤銷婚姻糾紛案

          核心價值:婚姻自由

          一、基本案情

          女孩周某在其母親安排下與付某相親。因付某家庭條件較好,兩家又系遠房親戚,周某母親非常希望周某與付某締結婚姻。在周某明確拒絕與付某交往后,周某母親強行將在外地工作的周某接回家,并以死相逼,表示如周某不同意該婚事就將其趕出家門。周某害怕家庭關系破裂,又擔心母親尋短見,不得不與付某登記結婚并舉辦婚禮?;楹蠼荒陼r間里,雙方并未建立夫妻感情,也從未有過夫妻生活。但周某母親仍不準許周某提出離婚,母女倆多次爭吵并發生肢體沖突。周某訴至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其與付某之間的婚姻關系。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五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撤銷婚姻?!苯Y婚應當是男女雙方完全自愿的行為,禁止任何一方對另一方加以脅迫,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加以干涉。在周某多次明確提出不愿意和付某戀愛、結婚的情況下,周某母親仍以將周某趕出家門、“死給周某看”等作為要挾,導致周某在違背自由意志的情況下與付某結婚。周某母親的行為嚴重干涉了周某的婚姻自由,其行為構成脅迫?,F周某要求撤銷其與付某之間的婚姻符合法律規定,為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弘揚自由、文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故判決撤銷周某與付某之間的婚姻關系。

          三、典型意義

          母親要求女兒按自己的意愿組建家庭,雖然本意是希望女兒能有一個幸福的歸宿,但以死相逼,脅迫女兒與相親對象結婚,不僅沒有讓女兒獲得如期的幸福,反而給女兒帶來痛苦和絕望。在子女婚戀問題上,父母“該放手時應放手”,可以做好參謀但不能代作決斷、強行干預,否則不但會侵害子女的婚姻自由、傷害父母子女之間的血脈親情,也會違反法律規定。本案判決撤銷周某與付某之間的婚姻關系,既保護了周某個人的合法權益,也向整個社會傳達了婚姻自由的理念,有利于倡導獨立、自主的婚姻觀和自由、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六

        父母異地共同撫養讓兒童利益得到最優保障

        ——李某訴朱某甲變更撫養關系糾紛案

          核心價值:關愛兒童

          一、基本案情

          朱某甲與李某協議離婚,雙方同城居住,約定未成年兒子朱某乙由朱某甲撫養,李某每月給付撫養費,每周末接走探望并送回,時間有變動另行商定。2020年初,朱某甲因工作調動在未征得李某同意的情況下攜朱某乙遷居至外埠生活,雙方就孩子撫養問題產生爭議。李某擔心環境變化、兩地分隔導致自己無法及時探望陪伴朱某乙,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決變更撫養關系。

          二、處理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朱某乙已年滿八周歲,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條的規定,審理法院征詢了朱某乙意見,其明確表示愿同朱某甲在外埠生活??紤]到孩子在父母離婚后的撫養爭議中將再度面臨親情的割裂,帶來新的情感和心理創傷。在充分了解當事人情感需求及孩子心理狀態基礎上,審理法院堅持柔性司法,通過誠摯溝通,科學規劃,最終促成雙方達成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協商意見:雙方分段利用時間、異地共同撫養、雙方共盡義務、共擔探視成本、遞進撫養費用。本案一攬子解決異地撫養等一系列問題, 法官引用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內容,寄語孩子努力奮進、自強不息。

          三、典型意義

          婚姻破裂,受傷害最大的通常是未成年子女。父母爭奪撫養權的“戰爭”則可能再次將未成年子女拖入“斗爭泥潭”,不利于其身心健康。本案以調解實現對未成年子女的最優保護,以柔性司法巧妙化解離異夫妻對孩子的異地撫養之爭,為當前人口跨地域遷徙流動增多情況下解決離異夫妻異地撫養未成年子女問題探索出成功范例。通過異地共同撫養創新方案化解糾紛,讓孩子在父母雙方關愛和教育下健康成長,從而得到雙重關愛和全面監護,有利于促進家庭和諧和社會穩定,有利于實現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目標,有利于弘揚和諧、文明、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七

        向未成年人提供內容不健康網絡服務的合同無效

        ——唐某訴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網絡服務合同糾紛案

          核心價值:社風文明

          一、基本案情

          唐某于2007年出生,系未成年人。2019年5月25日至2020年12月19日期間,唐某使用其微信賬號向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的某漫畫平臺充值瀏覽漫畫,共支付1466元,形成25筆訂單。唐某認為,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未盡到有效識別未成年人的義務,未對其消費行為和漫畫內容進行必要限制。從唐某閱讀以及平臺推送的內容看,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漫畫會對其身心造成損害,違背了公序良俗。唐某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認定雙方訂立的網絡服務合同無效,判令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退還充值款1466元。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對于未成年人這一特殊群體,在判斷行為效力時,應注重對行為是否違背公序良俗的審查,并遵循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則。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向未成年人提供的漫畫內容中,既包含行政規章規定的互聯網文化單位不得提供的文化產品,也包含大量刺激性、挑逗性語言、裸露的畫面以及大量不健康內容。案涉漫畫內容會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對未成年人價值觀養成產生錯誤引導,誘發未成年人對漫畫內容進行模仿,對未成年人本人、所在家庭和關聯群體產生不良影響,與強化未成年人保護的社會共識明顯相悖。案涉合同內容違背公序良俗,應屬無效。故判決雙方訂立的網絡服務合同無效,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返還唐某充值款1466元。

          三、典型意義

          強化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讓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社會共同追求的價值與目標。本案以網絡文化產品內容不健康、違背公序良俗為由,認定網絡服務合同無效,一方面強調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秉持誠信的核心價值觀,依法完善服務內容,另一方面發揮司法引領作用,引導網絡服務提供者、未成年人及其家長、社會各界共同遵循文明、友善、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愛幼”落實到具體生活中來,共同參與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為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營造文明、健康、清朗的網絡空間。

        案例八

        遭受職場性騷擾有權依法請求精神損害賠償

        ——王某訴傅某性騷擾損害責任糾紛案

          核心價值:職場文明

          一、基本案情

          王某與傅某系同事關系。傅某為追求王某,不斷撥打王某電話,頻繁向王某發送騷擾短信,內容低俗、語言污穢。王某不堪其擾,將此事告知單位。在單位要求下,傅某兩次寫下保證書,保證不再騷擾王某。但此后傅某仍然通過電話、短信繼續騷擾王某。2020年5月26日,王某以傅某騷擾、恐嚇為由報警。2020年6月8日,某市公安局某分局確認傅某于2019年7月至2020年5月15日期間,違反法律規定,多次以發送騷擾短信、撥打騷擾電話方式干擾他人正常生活,決定給予傅某行政拘留七日并處罰款200元。因傅某頻繁騷擾,王某被醫院確診患有抑郁發作,伴精神病性癥狀。王某認為,傅某的行為給其造成了嚴重的精神損害,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傅某向其書面賠禮道歉,并賠償其精神損害賠償金50000元和醫療費等其他財產損失共計228300元。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2018年修正)第四十條規定,禁止對婦女實施性騷擾。任何人不得以身體、語言、動作、文字或者圖像等方式,違背婦女意愿對婦女實施性騷擾。傅某通過電話、短信等方式對王某頻繁實施性騷擾,侵害了王某的人格權,并對王某造成了極大的精神負擔和身體傷害,其行為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故判令傅某賠償王某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0元及醫療費等61804.2元,并向王某書面賠禮道歉。

          三、典型意義

          本案明確指出性騷擾行為系對他人人格權的侵犯,嚴重背離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侵權人應當依法承擔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損失等民事責任。本案判決不僅保護了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而且弘揚了文明、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發揮司法裁判對社會行為的規范、引導作用,營造和諧的社會環境。

        案例九

        勞動者有權拒絕用人單位以虛擬貨幣支付工資

        ——沈某某訴胡某、鄧某勞動爭議案

          核心價值:合法用工

          一、基本案情

          2019年5月20日,沈某某入職某公司并簽訂勞動合同,約定月工資5萬元。沈某某的月工資實際以2574元人民幣加一定數額某虛擬貨幣的方式支付。2020年10月17日,沈某某因個人原因辭職。2020年11月27日,某公司注銷,胡某、鄧某系公司股東。后沈某某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胡某、鄧某支付工資等人民幣53萬余元。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吨腥A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第十六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定貨幣是人民幣?!豆べY支付暫行規定》第五條規定:“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不得以實物及有價證券替代貨幣支付?!币蕴摂M貨幣作為工資支付給勞動者違反法律規定,應認定為無效。胡某稱應以虛擬貨幣支付工資的主張于法無據,沈某某要求以人民幣支付工資符合法律規定,應予以支持。胡某、鄧某辦理公司注銷時承諾的公司不存在未結清工資事宜與事實不符,應對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故判決胡某、鄧某支付沈某某工資等合計人民幣278199.74元。

          三、典型意義

          根據相關規定,工資應當以法定貨幣支付,以虛擬貨幣支付勞動報酬明顯違反法律規定。本案旗幟鮮明地否定了以虛擬貨幣支付工資行為的合法性,有利于規范企業用工,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增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的風險防范意識和法律意識,對于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彰顯誠信價值、優化營商環境、維護經濟金融秩序和社會穩定具有積極意義,弘揚了法治、誠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案例十

        勞動者請假照看病危父親,用人單位應給予適當善意和包容

        ——李某與某電子商務公司勞動爭議案

          核心價值:職場友善

          一、基本案情

          李某于2021年2月26日入職某電子商務公司,簽訂了勞動合同,崗位為工程師。2022年1月21日,李某父親患癌癥晚期,李某通過微信向直屬領導張某請假,又通過郵件向領導請假稱,“因父親病重需緊急返鄉,特提出請假申請”,請假時間為2022年1月24日至1月30日。當日,李某回家照顧重病父親。期間,公司要求李某提供有效請假材料,李某亦通過微信提交了父親病歷照片。1月28日,李某父親病重去世。當日,公司卻以李某請假未批不到崗,構成曠工為由解除了勞動合同。李某不服解除決定,申請勞動仲裁,仲裁委認定公司解除勞動合同違法。該公司不認可裁決結果,起訴至人民法院,請求不支付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

          二、裁判結果

          審理法院認為,勞動者有自覺維護用人單位勞動秩序、遵守用人單位規章制度的義務;用人單位用工管理權的行使方式亦應善意、寬容、合理。李某因父親病重需要陪護,向公司申請事假,既是處理突發家庭事務,亦屬盡人子孝道。李某父親患重病病危,在事發緊急的情況下,李某已經向公司請假,在照顧患病父親期間也將其父患病的相關資料傳給了公司。公司在明知其父親重病的情況下,仍以請假材料不全,未經審批為由,要求李某到崗,未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友善的要求不符,亦有悖中華民族的傳統孝文化,既不合情也不合理。綜上,李某不構成曠工,公司屬于違法解除勞動合同,故判決某電子商務公司支付李某違法解除勞動合同賠償金113520元。

          三、典型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弘揚孝親敬老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教育,建設具有民族特色、時代特征的孝親敬老文化。企業作為社會成員,也應合理承擔孝親敬老的社會責任,對職工照顧父母的孝親行為予以適當包容和鼓勵。本案中,職工為了照顧病危父親請事假,既是履行贍養老人義務,也是一種孝親敬老的行為。百善孝為先,企業也應以同理心加以對待,給予職工請假便利,而不是機械管理,消極應對。本案對于樹立孝親敬老的社會風尚、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具有積極意義,有利于弘揚友善、和諧、文明、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責任編輯:韓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