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轉星移,氣象萬千。從衛星視角瞰中國,中華大地上的滄桑巨變,生動詮釋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生機與活力。穿越歷史的時空,撫今追昔,更令人無限感慨。
這是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2021年6月18日攝)。新華社記者 岳月偉 攝
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明確提出:“中國工人階級的任務,不但是為著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國家而斗爭,而且是為著中國的工業化和農業近代化而斗爭?!毙轮袊闪⒁院?,我們黨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激勵著廣大中華兒女矢志奮斗。改革開放后,根據新的實際和歷史經驗,我們黨制定了到21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已有基礎上繼續前進,不斷實現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突破,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的飛躍,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黨員在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里重溫入黨誓詞(2021年6月3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中國人能近代化嗎?”這是近百年前,學者們發出的痛切之問?;赝麣v史風云,極目中華大地,歷史的結論已然在人心深處寫下: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這是黨心所向、民心所向、眾望所歸。3月10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習近平同志再次全票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旗幟指引方向,核心凝聚力量。新征程上,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14億多中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中國式現代化事業必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沿著正確方向開拓前進,不斷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天問”探火,“羲和”逐日,“天宮”遨游,“墨子”傳信,“悟空”探秘,“北斗”導航……一大批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展現著“中國式浪漫”的精彩與魅力,折射出中國式現代化的深厚文明底蘊。
2022年11月3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與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太空合影的畫面。新華社記者 郭中正 攝
“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習近平總書記這一問蘊含了對中華文明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在聯系最深刻、最準確、最鮮明的判斷。中國式現代化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視文明傳承和創新的現代化,是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結晶、實踐典范,彰顯著中華文明中特有的禮樂文明、道德理想、價值取向,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精神基因、精神標識。
觀眾在“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第五單元“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展廳內參觀(2022年10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玉薇 攝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堅定的文化自覺與自信,引領中國人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砥礪奮進。中國式現代化之根,立于5000多年中華文明的深厚土壤;中國式現代化之魂,融入14億多中國人民的精神血脈?!案咂鋵嵥?,膏之沃者其光曄?!敝袊浆F代化具有深厚、廣泛的歷史基礎、文化基礎、群眾基礎,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了源源不竭的前進動力。
游客在天津古文化街游玩時留影(2023年1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現代化是什么?對老百姓來說,現代化看得見、摸得著、可體驗,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激蕩在追夢之路上。曾幾何時,現代化是“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樸素憧憬。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現代化期盼日益精彩紛呈:更加殷實的日子,智能化的生活,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豐富充實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中國式現代化“致廣大”的壯美畫卷里,每個人都能找到“盡精微”的幸福坐標。
天鵝在河南省三門峽黃河濕地嬉戲(2022年11月2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不負好春光,耕耘新希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熱潮激蕩神州大地?!靶罗r人”扎根希望的田野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產業工人為發展高端制造業默默奉獻,科研工作者潛心攻關奮力破解“卡脖子”難題,醫務人員堅守崗位為人民健康保駕護航,文化工作者精心創作推出更多更好“精神食糧”,民營企業家抓住市場機遇譜寫新的創業史……點點星光,匯聚成炬,每個人都擔一份責、盡一份力,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添磚加瓦、增光添彩,就將匯成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無窮力量!
縱覽歷史,各國探索現代化道路的歷程充滿艱辛。有人形象地把現代化比作一場“國際馬拉松賽”,自18世紀后期英國工業革命興起,西方國家率先開啟現代化進程,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或主動或被動地加入“比賽”。在對現代化道路的探索中,一些發展中國家不顧自身發展的國情和歷史方位,全盤照搬西方模式,結果發展過程極為艱難。歷史的教訓十分深刻:照搬沒有出路,模仿導致迷失。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可以通過依賴外部力量、照搬外國模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趨實現強大和振興。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立足本國國情,具有本國特色。
游客在海南省??谑腥赵聫V場逛古風市集(2023年2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
共行天下大道,共創光明未來。新征程上,新時代中國與世界攜手同行現代化之路,必將為促進人類和平與發展事業、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惟其艱巨,所以偉大;惟其艱巨,更顯榮光。在人類200多年的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的國家不超過30個、人口不超過10億。14億多人口的中國實現現代化,將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使世界上實現現代化的人口翻一番多,徹底改寫現代化的世界版圖。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光是解決14億多人的吃飯問題,就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還有就業、分配、教育、醫療、住房、養老、托幼等問題,哪一項解決起來都不容易,哪一項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數字。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也是負重前行的艱辛探索。
安徽省蒙城縣雙澗鎮農民為小麥噴灑防治病蟲害藥物(2023年2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胡衛國 攝)
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始終遵循“十個指頭彈鋼琴”的科學方法。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各個領域,關系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等方方面面,必須按規律辦事、有章法實施,做到統籌兼顧、系統謀劃、整體推進。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正確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實踐探索、戰略與策略、守正與創新、效率與公平、活力與秩序、自立自強與對外開放等一系列重大關系,扎扎實實、踏踏實實地搞現代化建設,方能不斷創造新時代中國發展的新奇跡。
這是在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2022年12月1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蒲曉旭 攝